星盘解析

导读:古人为何选择立春祈雨?东汉蔡雝曰:“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那么毕宿为何对应雨神之位?因为立春之后就是“雨水”节气?因为毕宿对应酉位日落之地?其实这些都是表

  导读:古人为何选择立春祈雨?东汉蔡雝曰:“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那么毕宿为何对应雨神之位?因为立春之后就是“雨水”节气?因为毕宿对应酉位日落之地?其实这些都是表象,不是缘由。真正的原因在于上古星象体系中对于毕宿星官中所蕴含的“月”星定位,在于古人通过长期的星象观测,认识到月亮的阴晴圆缺对于江河湖海的潮汐效应,继而这种概念又延伸到对雨季和洪涝灾害的影响变化,《诗经.小雅.渐渐之石》云:“月离于毕,俾滂沱兮”,这就是古人心中的道。后世之人在此基础之上继续加以演绎,因为毕宿对应西方酉位,相当于西厢房妾室的概念,加之月星代表阴性,于是雨神有了“雨师妾”的称呼。

  星盘解析num

  天地阴阳日月五行

  关于三星堆文化遗址的断代,目前尚且没有一个全面的解读,而根据各方考古专家的推测,大致判断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000年这段时期。之所以要核对这个时间段,原因基于两个方面:其一,岁差问题,这是上星盘解析古时代“观象授时”所必需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解决因为岁差而致使二分二至点西移进而影响到参照星宿坐标错位的问题,这将关乎到我们对三星堆青铜礼器所刻画星象体系的年代判断上;其二,上古天文体系的设计理念和观测标准,这是我们正确解读三星堆青铜礼器所刻画星象体系内涵的前提。

  《晋书·历志》中载:“炎帝分八节而始农功,轩辕纪三纲而阐书契,乃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创律吕,大挠造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斯六术,考定气象,建五行,察发敛,起消息,正闰余,述而著之,谓之《调历》。是故历法之作由来尚矣。” 《史记·历书》曰:“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

  由上可知,在炎黄时代,已经拥有完善的星象观测标准和历法制作体系。换言之,复杂的星象历法都可以完美解决,那么对于观测技术上所遇到的“岁差”现象和以及对应的观测标准自然不在话下。可惜的是,上古时代的观测技术和观测标准以及如何解决岁差问题的方法,这些都好像失传了。留给我们后人更多的是一些相对比较模糊的星象知识和观测数据,以至于很多星象的原始概念已经无法考证。然而,三星堆大量青铜礼器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打开了这样一个与上古时代对话的窗口。

  本章节旨在解读以上两大问题,让大家在了解上古天文观测体系标准的同时,相对全面的理解上古时代天文体系的设计理念,毕竟这是理解和破解三星堆青铜礼器“天文”语言的基础。

  首先,我们说“岁差”的问题

  星盘解析num

  黄赤夹角

  依据现代先进的观测技术和星象软件模拟技术,可以发现因为岁差的存在导致二分二至点以1°/71.6年的速度持续西移。如果以二十四节气或者二十八星宿为标准的话,大约1074年相错一个节气或者一个约15°的宿度星位(平均15°核算)。说道岁差的问题,社科院冯时教授在《中国天文考古学.第三章.观象授时.第二节岁差》中提到东晋天文学家虞喜发现岁差的整个过程,其间提到汉武帝之前皆沿袭古制以“牵牛初度”定位冬至点,其后在制定《太初历》间多次争论无果,直到东汉初年,方才拨乱反正,肯定了冬至点由牵牛初度西移到了斗宿二十一度,至此以后历代王朝长达千年的时间皆以斗宿为冬至点参照星宿。

  之所以特意提到“斗宿”错位的问题,因为在后面讲解三星堆青铜礼器的时候我们同样会面对这个问题,原因很简单,整个二十八星宿,除了井宿之外,斗宿的宿度范围长达二十五度,排列第二,相当于12个鬼宿宿度或者4个心宿宿度,这势必造成以“昏中星”观测技术定位斗宿日落点时产生大幅度的宿度摆动,譬如我们既可以昏中奎星定位斗宿日落点,也可以昏中壁宿定位斗宿日落点,而这种误差对依靠星象来判断年代的考古者来说,其影响无疑是百年甚至接近千年的年代误差。

  对于上古星象观测技术的理解和继承,汉代天文学家尚且如此,现代人的理解就更为粗糙了,譬如《尧典》所记载的“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孔颖达疏:“鸟,南方朱鸟七宿。殷,正也。春分之昬,鸟星毕见,以正仲春之气节。”此为正解,只是没有说明具体星象年代,而根据现代星象软件模拟推算,此为公元2000年时期的星象。

  问题在于这种仅凭一颗昏中星来定位春分点的方式,属于一种很粗糙的定位手法,如果星象的宿度范围比较大的话,其所对应的时代跨度少则百年,多则千年,显然此类观测方法用在实践操作中,误差很大。可惜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在“昏中星”的观测时间上做文章,譬如同样是“日中星鸟”,如果你认为古人出于实际的观星环境要求而把观测时间延后半个小时,那就意味着你将“日中星鸟”原有的误差再次扩大了500年。在星象观测领域,时间、宿度、方位都是带有时间属性并且可以相互转化的概念。所以古人定义昏中星,那是一种理论值,上古设计者不可能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那么古人到底是如何处理岁差问题的?其实,在古人的易学思维体系中,岁差现象从来就不是问题,而是一种必然的现象。世间万物,没有绝对的动与不动,动静之间只是一种相对的关系,差异在于参照点的选择上,如果你认为太阳不动,那么地球就是动的,反之地球不动,那么太阳就是动的。所以在上古设计的天文体系中,没有什么是恒定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

  上古天文体系设计者在构筑星象体系架构的同时,即设定好一个标准刻度星盘,相当于上古星象体系的原点。当然,这个原点并非星象学的原点,而是相对于四方四隅,八风八节、十二星次,二十八宿体系运转而言。

  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怎么突然就冒出个标准刻度星盘的概念,上古时代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标准刻度体系呢?其实道理大家都明白,只是你没有意识到而已。上古标准刻度星盘的本质相当于天地日月五行运转的模型图,而模型图上的刻度方位和概念定义则立足于上古平旦建寅的静态星象定式为标准。即是说,无论是天干地支,还是三垣二十八宿,二分二至点等概念,皆在天文星象体系建立的初期,即做好了设定,后来的研究者更多的是在此基础上将其趋于完善,但基本架构一经设定,则是不可变更的。

  星盘解析num

  上古天文标准星盘

  在这套标准刻度星盘中,以地球为核心,以太阳绕黄道旋转360°为圆周,以四方四隅八节八风为空间骨架,以天干地支代表人文物象,以二十八星宿代表天文星象,以十二星次对应地文之象,以平旦建寅之位分春秋,以上古立春节气之象分天地,地平线之上为阳,地平面之下为阴,其中房宿之“日”星把持东方卯位,毕宿之“月”星把持西方酉位,如图3-1所示:

  整个体系以子午、卯酉线所代表的东南西北方向延长线为基本架构。依据观星方位,前南后北,左东右西,设立四极点,其中午位为对应立夏,子位对应立冬,卯位对应立秋,酉位对应立春。于此同时,按照不同节气太阳黄经点的经度值,立夏被标注45°,立冬标注225°,立秋为135°,立春为315°。

  确定了四极点的对应关系,自然就是四分点的设定,分别取南偏西45度角,设定为0°春分点;取北偏西45度角,设定270°冬至点;取南偏东45度角,设定为90°夏至点;取北偏东45度角,设定180°秋分点。

  为什么要设置春分点0°在西南45度角呢?此象取自上古立春节气建寅之象。卯酉、子午线代表的是地球表面视觉上的东西、南北方位,而寅位起点代表的是太阳平旦之时地平线落点,此为理论意义上以气为主导的阴阳分界点。

  与此同时因为上古立春建寅之象,取得是偕日落点,也就是地平线上酉位,黄经315°。故确定了酉位立春点,依天象逆时针旋转,春分点0°自然被定格在西南方位。以此类推,四时八节定亦。

  关于这套标准刻度星盘,无论是方位的划分亦或是春分点的选取定位,这些应该均属于技术层面的概念,而其最核心的内容则主要体现在设计理念层面,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搭建天地人之间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沟通渠道,其中以拱极星圈天帝诸神为核心,以二十八星官体系内的主星为统帅,以四极四隅所对应的八方连线为主干道,建立完善的天关要卡以及高速通道,从而保障政令通达,畅通无阻。简单来说,就是把人世间的统治架构复制到了天文体系架构中。(当然人世间的统治理念同样借鉴了天地大道运转之架构。是以在上古文化体系中,天地人本就是一个整体,也就是所谓的“在天成形,在地成形”的道理。)

  如角宿对应天门;斗宿对应天关、天龠;奎宿对应军南门;井宿对应南北河之天关水府,此为四隅方位上的四大天关通道。而在四极方位上,房宿之天驷四星掌控东方黄道开关之钥匙;毕宿“天关”星把控西方天关之要道;虚宿位于子位地府,没有设置通道,但却驻守着掌控生死刑罚福禄寿爵以及审判是非功过平安罪恶的大司命,也就是民间所谓的阎王;星宿位于午位南天之上,同样没有设置通道,不过看到星宿上位的轩辕皇帝星一切都不言而喻。综上所述,四极四隅对应六方天关通道和两位天地大神,这应该就是上古星宿体系设计者最初的用意。

  其二:在四极方位对应星宿的设置上,七星星宿对应轩辕星,代表天;虚宿对应大司命,代表地;房宿对应“日”星;毕宿对应“月”星。《礼记·礼器》载:“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 “大明,日也。”《周易.乾卦.彖辞传》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这其中“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无疑是对天地日月概念的完美诠释。 关于星、虚、房、毕所对应的天地日月之象,容纳信息量太大,这里仅取其本象,明确上古时代以天、地配位星、虚,以日、月配位房、毕的设计理念即可。

  其三:上古标准刻度体系的设定,锁定的不仅仅是日月星辰所对应的轨道、角度、节气等点位上的要素,还包含了整个与之相关的时间、空间、天地人文等内涵属性。而这就是华夏文化的逻辑,华夏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华夏传统文化体系中,方位、时间、维度、节气、星宿、天干地支等等要素之间在一开始便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譬如南方七宿之“星宿”,对应天干丁,对应地支午,对应天南,对应立夏,对应黄经45°,对应十二次鹑火,对应分野三河之地;再譬如西方七宿之“毕宿”,对应天干庚位,对应地支酉位,对应地西,对应立春,对应黄经315°,对应十二次大梁,对应魏之分野。

  对于上面的对应关系,可能多数人没有概念,咱不妨以毕宿所对应的立春节气来探讨一下。古人为何选择立春祈雨?东汉蔡雝曰:“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那么毕宿为何对应雨神之位?因为立春之后就是“雨水”节气?因为毕宿对应酉位日落之地?这些都是表象,不是缘由。

  真正的原因在于毕宿星官中所蕴含的“月”星定位,在于古人通过长期的星象观测,认识到月亮的阴晴圆缺对于江河湖海的潮汐效应,继而这种概念又延伸到对雨季和洪涝灾害的影响变化,《诗经.小雅.渐渐之石》云:“月离于毕,俾滂沱兮”,这就是古人心中的道。

  后世之人在此基础之上继续加以演绎,因为毕宿对应酉位,相当于西厢房妾室的概念,加之月星代表阴性,于是雨神有了“雨师妾”的称呼。事实上,对于毕宿雨神概念的诠释,最早应该体现在河南濮阳西水坡M45号墓室西侧女性人殉身份上,尤其是夹在白虎与人殉之间那堆貌似杂乱无章的贝壳所诠释的就是毕宿落汤鸡之象,其中西侧女殉对应雨神,落汤鸡对应毕宿捕鸟之星宿内涵。关于此墓更多的星象解读,因为涉及到上古建寅之象以及天地分野合象的诸多概念,这里不过多介绍。

  星盘解析num

  濮阳西水坡M45号墓

  综上所述,我们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上古时代所建立的标准星象体系架构以及设计理念,至于在现实中的实际应用,我们将在解析三星堆青铜礼器的同时为大家一一阐述。

  举报/反馈

关于作者: chenyiqiang

为您推荐